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百年经心 > 渊源 渊源
  •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机构,具有祭祀、藏书、讲学、集会等多方面职能,即所谓“藏焉、修焉、息焉、游焉”。书院祖述先秦之乡校,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书院在传播文化、促进学术,推动教育、培养地方才俊等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也留下了许多优良传统和独特魅力。“古今之气运系于文章,人物之钟灵由自山水。

    ”书院是地方的教育文化中心,也是地域文化精神的象征,更是展示地方文化形象的窗口。明清时期湖北地区人才兴盛,与以经心书院为代表的地方教育的发达息息相关。

    1923年,毛泽东在《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中曾赞扬书院富有人性化的教学方法;胡适也曾提出“一千年以来,书院实在占教育上一个重要位置,国内的最高学府和思想的渊源,惟书院是赖。”在此前后,蔡元培、林语堂、钱穆等著名学者也都撰文对书院有过较为中肯的评论,指出应该继承学习传统书院的长处。由此可见,作为中国传统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历史借鉴价值。

    张之洞对经心书院的改革:改革目的——“为了维持世道,首赖人才;人材之成,必由学术。即使以地方官化民成俗之道而论,也必以教士为先,故书院之设,在于养贤才,贵在得到明体达用之士,以备国家任使,才可以维护圣道,匡济时艰。”可见,不外乎经世致用。

    教学内容——开设经济学、算学,比前期进了一大步。同时经心书院的老师都是聘请的既精通中学又兼通西学之人。

    在旧式书院进入酌改学堂时期,经心将原设经解 、史论 、诗赋杂著等科,一律改作学生课外研读,另外设置四科,即外政 、天文 、格致、制造之类,分立四斋,延聘专门人才分授。又规定,无论学习何门课目,一律必须兼习算学。

    不到两年的时间,经心书院所改订学科显得过于专门,专业方向过于狭窄,如格致 、制造之类;于是将原设四种改订为天文 、舆地、兵法 、算学四科,令学堂分年轮习,不久改为兼习,后加图画、体操等课。

    光绪二十四年,经心书院的“酌照学堂办法,严立学规,改定课程,一洗贴括词章之习,惟以造真才济时用为要”,明定中西兼重的教学内容,达到培养通经致用,出为名臣,处为名儒的人才。教学方法的嬗变。初期书院以经解、史论、诗赋、杂著这四科来课士,致力于经史的研究。

     

  • 基本上仍是传统书院教学方式,之学读书为主。甲午战争后,教学方式,把以前个人自由研究的办法,改为班级教学。规定,每日上午上三次课,下午二次课,每次五十分钟。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在教法上注重实际,鼓励学生进行实地勘测,各科分教不采用专书,而是自编讲义,油印后发给学生,指定参考书,要求学生阅读,结合讲义作实验观测,学习舆地。测绘等课,书院在后山上设有天文台,购置了仪器备观测天象之用。并在图书馆购置新的科学书籍,备师生借阅。

    新旧结合的礼仪。经心书院的院内礼制,既旧又新,不同于古代书院的祭祀活动,又有旧书院的影子。书院平时祭祀活动比较简略,开学典礼十分隆重。“选定开学日期前,由书院监督汇报总督等,请其届时莅院赐训。总督如期前来时,抚、藩、皋、道台及武昌府县知事们都前来伺候(不论学院函请与否),一俟开学,总督们齐集,就由书院执事人等把礼堂圣位前香烛燃好,监督、提调等陪同各长官进入礼堂,分列站在礼堂的前列。学生进入礼堂,列队站在制定地位。立毕,全体向孔圣行跪揖礼;礼毕,总督训话;再监督训讲;最后退场结束”。书院进行开学礼仪十分隆重,省级、县志地方官员都不请自到,仪式庄严肃穆,体现尊师重教。同时经心书院仍然保留旧式书院朔日祭祀活动,但礼仪简单多了。这说明经心书院的礼制一方面改变旧式书院传统,又有所保留,带有鲜明的过渡色彩。

  • 张之洞一生最主要的成绩是兴办教育和实业。就教育方面而言,一是兴办新式学堂;一是改革旧式书院。

    张之洞出任湖北学政时,正历经太平天国兵祸,人民流离失所,书籍散亡。所以1868年岁试张之洞“将已试各府诸生才学秀出者,送入江汉书院肄业,筹给膏火,并捐购经史书籍,购置其中,俾得诵习研磨,专务实学”。

    1869年科试毕回省城后,张之洞看到原有的江汉书院因旧制不足以容多士,就与当时任湖广总督兼署湖北巡抚的李鸿章商定筹款,在武汉别建精舍,专课经史古学,名曰“经心书院”。“拔其优秀者,读书其中”。

    所研习的多为经解 、史论 、诗赋、杂著,注重实学,提倡经世致用,改革旧式书院办学理念,严格考试制度。

    经心书院时期,张之洞由于受西方思想影响不大,还是以传统的儒学思想为主,主张读书是为了明理,明理归于致用,从经世致用的观念出发,提出教育目的与培养人才的标准。

    张之洞迈出了传统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其主要内容是继承、发展传统旧式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整顿和修补。这一时期对书院的改革和整顿为他后来接受和阐发“中体西用”思想准备了思想基础,也为他以后的教育改革实践和教育改革思想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081号


鄂ICP备150217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