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活动预告 活动预告
阅读孟子培养不随俗人格 | 第81期读书会



导读:廖晓炜,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副院长

书目:《孟子译注》

时间:32219时至2130


(由于疫情原因,本场读书会将采取线上直播形式进行,打开百度APP搜索“经心书院百家号”进入帐号即可免费观看直播。)

 

导读老师



廖晓炜,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副院长,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理事,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校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先秦儒学、明清儒学及现代中国哲学。


导读书目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约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幼年丧父,受到贤母严格的教育,曾三迁于学宫旁,习俎豆之事。后受业于子思门人,是孔子的四传弟子。晚年退居邹国,同他的学生万章等一起致力于著书立说,最终成为儒家学派中思(子思)孟(孟轲)学派的主要代表、唯一可以与孔子并称的儒学大师。宋元丰间封邹国公,配享孔子庙庭。


孟子的主张可以概括为如下几方面:他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又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他的这些话自然是针对当时强取豪夺、民生艰难的社会境况而言的,其目的是为了劝告当政者要重视人民的力量、人民的意志。所以,他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恢复井田制,省刑薄赋,为民制产,实现他“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的社会理想。


孟子用鲜活的语言为民族留下了融入血脉的记忆:“明察秋毫”、“缘木求鱼”、“揠苗助长”、“出类拔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舍生取义”、“民为贵,社稷次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等等。每一个熟悉的词汇,都已经成为我们最习惯的表达,更成了我们最自然的思想。阅读《孟子》,是为了激发一种强韧的生命意志,培养一种不随俗俯仰的人格力量,强化一种抱着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感,形成自己具有批判思维的长远目光,坚持在流水般的时间长河中追求理想的生命形态。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081号


鄂ICP备150217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