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智慧分享 > 经心读书会 经心读书会
【第65场经心读书会】鲍鹏山:鲁智深的德性与智慧


8月9日,第65场经心读书会邀请著名文化学者鲍鹏山教授导读其著作《江湖不远—<水浒>中的那些人》。一部《水浒》,就是一部关于人与人性的启示录,近3个小时的分享,鲍老师一气呵成,重点阐释鲁智深这一典型人物的故事与形象,鲁智深具备的自尊、不谋、赤子之心、随遇而安等品格,造就了他圆满的人生。


因篇幅有限,现仅摘录部分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无德性之人,可以有聪明,但无智慧。很多时候,品格就是智慧。鲁智深身上具有四种品格。


第一,知道自尊。


鲁智深知道自己的尊严不容剥夺,绝不接受奴役,也决不允许有人奴役别人。他做的第一件善事是救金翠莲。昔者孔子能从妇人的哭声中听出“壹似重有忧者”,在渭州的潘家酒楼,鲁智深从金翠莲的哭声中听出她有“莫大的冤屈”。所以说,他有圣人胸怀,一辈子都救人,还多救女人。怜香惜玉,是一种高贵的品格。对比之下,林冲的弱点,即在于放弃自尊,悲剧也由此衍生。


第二,他“不谋”。


有谋无谋之上,还有更高的境界——不谋。有谋无谋,关乎性格和智力;不谋,则关乎品格和德行。《水浒传》中的英雄,大多数是“不谋”的。他们做事,只是出于一种看起来比较简单的价值判断,如同李贽说的,出于最初一念之本心。这种最初一念之本心,就是孟子说的是非之心:对的就去做,错的就不做;善的就去扶,恶的就去打。见义勇为,容不得反反复复的算计。


鲁智深就是“不谋”的典型。就做事而言,鲁智深有两个特点:


一是做前“三不”: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


二是做后“三不”:不悔,不怨,不惜。不悔已做的,不怨受惠的,不惜失去的。


他有一句格言: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



鲁智深“不谋”,由于两个原因。


一,他不怕。他不计后果,别人还在琢磨、犹豫时,他已挺身而出了。


二,他不躲。有些事,你碰上了,就是你的命。金圣叹说他“遇弱便扶,遇强便打”,这正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境界。遇到弱,还谋什么?扶就是了;遇到强,还谋什么?打就是了。


有人会因此认为鲁智深莽撞。但恰恰是这种莽撞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世上很多大事都是莽撞人做的——陈胜吴广折木为兵,揭竿为旗;项羽破釜沉舟,决战巨鹿;刘邦释放囚徒,挺身自任其罪;正是这四个莽撞人,推翻了暴秦。


同样是行侠仗义,鲁智深是不谋,武松是算计。武松不打无把握的仗,鲁智深则不求成功,只求成仁,只要是该打的仗,没有把握也要打,抛头颅洒热血,上刀山下火海都在所不辞。所以武松让人放心,只要他出手,事情一定能搞定。而鲁智深让人动心,只要有需要,他一定会出手。鲁智深是天生的英雄,英雄之所以是英雄,不是他以为他不会失败,而是他不会因为怕失败而退缩。


第三,他有赤子之心。


李贽有言: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最初一念思考是非的人,是君子;最初一念思考利害的人,是小人。鲁智深从来不考虑后果,“只做我该做的”,他是魔鬼世界的一位天使。其实只要愿意出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天使。


杨志收购金银财宝,买上买下,老想得到一个东西,患得;林冲忍气吞声,结果家破人亡,九死一生,患失。把一切都考虑周到的人,反而没有好下场。杨志和林冲都希望这个世界能够用公道来保护他们,鲁智深只是想着自己的责任是保护这个世界的公道。孔子说得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第四,简单,随遇而安。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鲁智深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命运,简简单单生活,干干净净做人。他的魅力就来自于他的这种简单。简单到最后,就是智慧。


他几乎是随遇而安,坦然接受命运。为救萍水相逢的金翠莲父女,鲁提辖(相当于少校营长)毁了大好前程,被官府通缉,不得已落发为僧。为朋友两肋插刀,他挥禅杖救了险遭杀害的林冲,一路护送到沧州七十里外。因此,成了高俅的眼中钉,相国寺的菜园和尚也做不成了,再次亡命天涯,最终上山落草。为救九纹龙史进,孤身刺杀贪官贺太守未遂,被打进死牢,命悬一线。虽常因行侠仗义而惹祸上身,陷入困窘绝境,孤单悲凉到了极点,但他有着惊人的适应力,咋没咋地,荣辱不惊,无怨无悔。吃苦受累,浑然不觉。生活中充满喜感,憨拙粗糙如村野顽童,可爱又可笑,却不可怜。偌大个胖和尚,还指着他来遮风挡雨呢!



怪不得智真长老一眼看出,这个粗犷的西北汉子的真善和慧根:上应天星,心地刚直,将来证果非凡。


鲁智深最后果然修成正果,成了佛,他的结局是一百零八单英雄中最为圆满的。所谓圆满,是拥有一个圆满的死。八月十五中秋夜,在杭州六和寺,他沐浴更衣,写了颂语,焚一炉好香,盘腿打坐,圆寂涅槃。留颂曰:“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看世间,多少英雄白头,多少美人迟暮,朝生暮死,脂粉变白骨,都不曾思考、认识真正的自己是什么。每人都有佛性,只是被世俗的许多东西所蒙蔽。鲁智深临终绝笔,扯断的是名缰利锁、爱恨情仇的纠缠。“今日方知我是我”, 那是不带半点水分的大彻大悟啊!


鲁智深一任自己内心的爱恨情仇,一任自己内心本真的善,活得真切,活得舒展,活出自我,活出性情,岂不就是一生都在活我的这个我?一生都在活自己,就是一生都在塑造自己,完成自己,最终,当然是大圆满而归于心无遗憾的圆寂。大惠禅师用“满空飞白玉,大地作黄金”来形容鲁智深的坐化,那是佛才能达到的境界!


结语


鲁智深是一种精神,是一种高贵,是一种令人心仪的气质,是《水浒传》这部小说给我们树立的一个人格精神坐标。


文学是塑造精神气质的。好的文学总是建立一种人格坐标,使我们相信人类自己,相信我们自身的高贵,从而使我们虽然身处不完美的现在,但相信未来。


可以这样说,在《水浒传》中,不同的人物故事体现出不同的文学意义。鲁智深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就是让我们知道,在这个不完美甚至丑陋的世界上,还有高贵。在小人麇集的世界上,还有这样高贵的人,我们还可以拥有一种尊贵的人生。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081号


鄂ICP备150217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