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智慧分享 > 经心读书会 经心读书会
【第64场经心读书会】在万物的秩序中,找到人的位置

8月2日下午,第64场经心读书会在经心书院讲堂举行,华中科技大学哲学院副教授林季杉老师应邀导读教育哲学经典《爱弥儿》。这是经过7个月的等待后,本年度首场线下读书会,因限流缘故,现场仅开放30个席位,到场的每一位读书人都全情投入,积极互动。读书会同时在百度、微博、腾讯看点三大平台直播,吸引近4万网友观看。


现摘录部分精彩内容,以回顾,以分享。




卢梭的一生非常曲折。1712年,他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是被驱逐出法国的清教徒难民的后裔。出生后不久母亲便离开了人世,10岁时父亲被逐放,16岁时只身离开日内瓦。卢梭对自己出身日内瓦非常骄傲,他笔名就是“日内瓦公民”。卢梭早年长期做临时工,当过“学徒、教师、跟班、秘书、乐谱抄写员”,漂泊四方,到处谋生,期间迷恋上收养他的华伦夫人。37岁时,因参加论文比赛获奖而一举成名,先后发表《论艺术与科学是否有利于敦风化俗》、《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新爱洛依丝》、《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论教育》等文章著作,也因此树敌众多,被通缉、追逃、封杀、焚书,42岁时遇到终身伴侣特莱斯,44岁时开始隐修,自称“世界上的孤独者”。1778年病逝,留下遗言“我把我的一生献给真理”。卢梭去世后,差不多半个法国都去朝拜他的骨灰。卢梭被公认为法国大革命的先驱,罗伯斯庇尔说要把一生献给他。1794年,罗伯斯庇尔签署指令,将卢梭的骨灰送入先贤祠/万神殿。



《爱弥儿》是卢梭自认为最重要、最杰出的著作,它虽然是一部哲学经典著作,但主题十分丰富,内容包括教育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文艺学等诸方面。在《爱弥儿》中,卢梭根据人的自然发展的进程,根据不同年龄时期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将教育划分为四个阶段,并逐一指出了各阶段儿童的身心特征,根据不同特征安排了教育重点。它的整体思想在于自然与自爱,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幸福是心灵的微妙感受,所以要培养心灵的感受。


幼儿期(0~2岁):保育和锻炼

童年期(2~12岁):感觉教育

少年期(12~15岁):知识教育&劳动教育

青年期(15~20岁):道德教育&宗教教育


什么是自然?


书中最重要的思想,是“自然教育”这一概念,卢梭呼吁“让我们回归自然”。最初,卢梭把自然描述为原始人所处的原始状态。后来在伏尔泰的批评下,他把自然描述为人建立自己个性和个人世界过程的自发性。所以,自然意味着内心的状态、完整的人格和精神的自由。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社会在文明的幌子下进行的关押和奴役。因此,回归自然就是使人恢复这种自然过程的力量,脱离外界社会的各种压迫,以及文明的偏见。自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自然人”——不受传统约束、天性自由发展、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什么是自爱?


在卢梭的时代,王公贵族以他人的不幸作为代价,来换取自己的幸福。卢梭留恋人的原始、自然状态,是因为他们不以他人为代价,所以他要把爱弥儿在正式接触社会之前,培养成自然人,让他自然地成长,学会自爱。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在步入社会的时候学会爱他人。爱他人是自爱的自然延伸,爱自己与爱他人具有一致性。自爱应该公正地延伸到爱整个人类而不只是爱自己的亲人、家族、民族和国家——也就是爱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并且,爱他人,爱人类也将帮助个体实现更高的自爱,爱他人,爱人类就是爱一个大写的我。自爱不是自私,它与自由、博爱、平等密切相关。


《爱弥儿》插画


教育要与身体的自然发展同步


教育要与身体的自然发展同步,这一线索贯穿《爱弥儿》全书始终。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自己的位置;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自有它的位置。我们应当把成人当成人,孩子当成孩子。要按照孩子的本性来教育他。而孩子在成长的四个不同阶段,所需要接受的教育是不一样的。


幼儿期(0~2岁)的教育首先应该是“养育”,这个阶段要重视对孩子的“感官教育”。在生命之初,孩子的感觉纯粹是感性的,只会注意到他能感觉到的东西,通过看、摸、听来感受世界,大人这时不要束缚婴儿(比如不要给婴儿绑腿、不要不允许吃手指等),而是要顺从他的本性,给予他更多真正的自由,给他身体的和四肢的和感官的自由,让他们学习为自己做事,少要求别人,习惯于将欲望控制在自己的力量之内,大人从旁保护他,给他提供舒适的环境就好。


童年期(2~12岁)的教育重点在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父母要学会放手。真正自由的人只想做他能做的和他喜欢做的,将这个准则应用于儿童,让他们想跑就跑,想跳就跳,想叫就叫(只要提防他们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和要别人代替做的事情)。在这一版块,卢梭提到了“消极教育”,他说,“最初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不在于教学美德和真理,而在于保护他的心灵免于沾染罪恶,防止他思想产生错误”,最伟大、最重要,也是最有用的教育法则是:不要争分夺秒,而要慢慢来!在明白事理前,孩子接受的是图像,而不是观念,所以你要通情达理,而不是和孩子讲道理。也不要害怕孩子无所事事,童年时期就是理性的睡眠时间,要让孩子运用身体、四肢、感官、力量,而让思想长时间保持闲散状态。


卢梭还认为“受伤******的问题不是痛,而是痛带来的恐惧”。我们要帮助孩子用经验应对痛苦(举个例子:被开水烫疼过的小孩子,再看到开水时会更谨慎)。人类痛苦产生的原因在于欲望超出了能力的范围,要减少痛苦,“不在于减少我们的欲望,而是将欲望与能力平衡”,不要让你的欲望超出了你实现欲望能力的范畴。但也不要一味地减少欲望,因为“如果一味减少欲望,会导致我们的一部分才能的闲置”。


《爱弥儿》插画


青春期(12~15岁),孩子们能做的事情多于他们想做的事情,这时应该注重三个方面的教育内容:自爱,性知识,情感。不过,这并不是教孩子们学问的问题,而是要让他产生热爱学习的兴趣,然后在兴趣越来越浓厚的时候,再教给他学习学问的方法。要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在此过程中研究他的品味、爱好和倾向,观察他的天赋。孩子的好奇心如果得到正确的指引,就会成为一种驱动力。青春期的孩子已准备好终结儿童时代,并回归到他的个性。为了把他培养成人,需要把他打造成一个讨人喜欢且灵敏善感的人,也就是说,要用情感让他的理性臻于完善。


青年期(15~20岁)的教育开始关注爱情和婚姻。卢梭在书中对男孩和女孩作了区分,认为要培养男孩去适应社会,而培养女孩适应家庭,并细致描述了关于性别教育的种种。(此部分由于时间的缘故没有展开太多,希望下次有机会再继续进一步分享。)


自然与自爱能否带来自由和公义?


卢梭的《爱弥儿》与柏拉图的《理想国》、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并称为人类教育史上三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著作。《理想国》关切的是“正当的好生活”,“好生活”即幸福是人生的目标。好城邦给好生活提供外围环境,好灵魂给好生活提供内在力量。城邦正义和个人正义要实现一致。《爱弥儿》关切的是“好教育”,好教育最终也是为了“好生活”。


知识充电:林季杉老师导读《理想国》



自然与自爱的教育,能否带来自由与公义?其实是可以的。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与《爱弥儿》同步写作,二者有很多互相重叠的观点。我们首先要爱自己,然后与他人、与社会“签署”一个契约,去维护我们共同的利益。卢梭所谓的将子嗣培养成“自然人”,是指不要提前让孩子承担成人社会的重担,并不是拒绝让他们成为“社会人”。人的一生中,社会状态与自然状态相互交替,规则理性与热情感性的交织是必要的。自由是天性,是对他人和自己的理解、接纳与宽容,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个自然人,同时也是一个文明社会人。



原文精选


大自然希望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自己的位置;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自有它的位置。我们应当把成人当成成人,孩子当成孩子。


活得最精彩的人,不是历经岁月最长的人,而是对生活感受最多的人。


人啊,把你的生活限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你就不会再痛苦了。


一旦你必须用别人的眼睛看待事物,就必须把他们的意志当成你自己的意志。


天底下******的好处不是权威,而是自由。


真正自由的人只想做他能做的和他喜欢做的。


每个人的思想都有它自己的形式,我们必须尊重和以此去教育孩子。


我正在教授给孩子最难获得的艺术就是“一无所知”的艺术。


我们第一次接受正义的概念,不应该来源于我们欠别人什么,而应源于什么应该归我们所有。


孩子需要的第一个观念是:财产的观念。


死亡不是******的痛苦。我们精神上的疾病都是我们的主观看法。自然告诉我们的第一个法则就是顺从死亡。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081号


鄂ICP备150217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