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智慧分享 > 经心读书会 经心读书会
【经心读书会】2019年6月: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汤因比



读历史,看未来。6月15日下午,第44场经心读书会如期举行,100余位读书人齐聚经心书院,在武汉大学卢勇老师的带领下,共读汤因比的经典著作《历史研究》。


卢老师首先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看历史的新角度:用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去观照历史,而不是一定要定位在以史为镜的高度。并列举了维特根斯坦、西塞罗、科林伍德、王小波等诸多有影响力的人,他们都曾谈到过读历史对个人的影响。随后,卢老师结合汤因比身处的时代,详细介绍了《历史研究》的诞生过程及主要观点,以及今时今日还要读汤因比的意义。


篇幅有限,仅摘录部分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01  为什么要读汤因比?



作为文明形态史观的典型代表,汤因比一反国家至上的观念,主张文明才是历史研究的单位。一直以来,国家都是历史研究的主体,汤因比则让我们看到国家是一个脆弱的概念,但文明不是。这就好比中国数千年来,朝代的更替何其频繁,但是中华文明始终延续了下来。


汤因比的影响,不仅在于他重新定位了历史的研究对象,还在于他的研究方法。他没有把文明视为遥不可及的事物,而是把文明视为有机体,一种文明就像一个人,人有生老病死,文明也有生老病死,这就拉近了我们和文明的距离。


汤因比从他的角度梳理了文明的兴衰与死亡,实际上也是人类历史演进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他既用哲人独特的眼光从宏观角度对人类历史和文明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探讨,又以超凡的叙史才能,以历史学家的视野对人类历史与文明进行了细致的描述。



02 《历史研究》是如何诞生的? 


一战之前,汤因比曾说:我学习历史是好奇。他也曾经想过研究世界历史,研究国家的兴衰。1912年,他去往克里特岛,面对文明的废墟发出过感叹。但真正促使他思考是1914年一战的爆发。当看到周围的朋友和同事瞬间牺牲在战场上,他彻底惊醒过来,开始思考战争的残酷:以文明著称的社会为何还存在如此残酷的战争,科学技术可以成为杀人利刃,人类文明的尊严到底在哪里?这成为汤因比写作《历史研究》的一个契机。


在写这本书时,汤因比受到了斯宾格勒的影响。斯宾格勒曾经以生物生长过程的观念进行历史研究,把世界历史分成八个完全发展的文化:埃及文化、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中国文化、古典文化(希腊文化)、伊斯兰文化、墨西哥文化和西方文化,并试图揭示其共同具有的产生、发展、衰亡及毁灭的过程。不过这还只是停留在假说阶段,汤因比却因此找到了他继续研究的基础。


1921年希腊和土耳其的战争继续着,汤因比坐在从伊斯坦堡到法国的火车上,经过土耳其美得让人神伤的巴兰卡大峡谷时,他想到了昔日文明的光荣和血腥。他在火车上铺开纸写下了一连串的提纲,这就是《历史研究》最初的形态。如果从1914年开始算,到1961年停笔,前后将近50年,所以我们在评价这本书的时候也有一种说法,叫作五十年年磨一剑。




03 汤因比认为价值******的观点是? 


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和其他人的历史研究,******的区别在哪?

 

历史学的研究有一个转型过程,称之为“从历史学到历史哲学”。二者有什么区别呢?简单来说,过去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把它一一记录下来,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结果,这叫历史学;在知道了历史经过的基础之上,加上自己的思考和结论,这就叫历史哲学。


汤因比的研究特色很鲜明。与实证史学研究不同,他没有将重心放在“复原史实”上,而是致力于解释人类文明的变迁;与国家本位史学不同,他没有沉溺于一国的历史变迁,而是热衷于考察人类文明的兴衰起落;与“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不同,他更认同少数人的创造力并将他们视为推动文明成长的动力;与斯宾格勒将文明视为固定的往复循环不同,他更希望能在繁荣与衰落之间,找到一条突破困境的前进之路;与奥古斯丁完全沉溺于宗教不同,他更希望在世俗与宗教之间,寻求某种程度的平衡。


汤因比认为,各个文明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恰恰是相互接触的。文明的相互接触包括同时代文明在空间中的接触和不同时代文明在时间中的接触。历史不是一连串的事实,历史著述也不是对这些事实的叙述。历史学家必须不断地通过分类,判断什么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在研究事实时必须抓住要点,并加以比较。和对历史的决定论的解释不同,汤因比相信,人类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自由地选择,可以学会如何做出选择。只要学会同超越人类的现实达成和谐关系,人类的这种选择就不仅是自由的,而且是切实可行的。



《历史研究》一书里最有名也最有争议的理论,是“挑战与应战”理论,这也是汤因比个人认为最有价值的观点。简单来说,这一理论认为人类文明起源于人与自然的斗争,人类文明的成长源于少数人与社会的斗争。在斗争过程中,少数人如果能带领群众不断地保持自身的创造力,就能够推动文明成长,反之就会令文明停止。而社会之所以容易失去创造力,就是因为少数人与群众之间,往往沦为机械的模仿与被模仿。


那么谁是少数人,谁是多数人呢?最重要的标准,是看创造力。一个人如果有足够的创造力,就能成为少数人,否则,只能沦为可悲的多数人。这有可能政治不正确,但在历史研究中,汤因比的观点就是这样。


人类若想保持文明不衰落崩溃,就必须接受前人的教训,探索一条保持创造力的永恒之路。


04 人类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在《历史研究》一书中,汤因比提出了一些对现代社会具有指导意义的观点。


人类文明是平等的、流动的。人有高矮胖瘦,国家有大小强弱,但文明不同,我们很难说哪种文明更高级,更优越。在汤因比看来,文明是有生命的、流动的,有些文明之所以停滞不前,是因为需要停下来恢复元气,然后才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人与自然的冲突是未来难题。自工业革命以来,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就是如何将自然转化成产品,让自然为人类服务,让自然成为我们的奴隶。汤因比在这个问题上是悲观的,他在许多地方提到,西方文明是一种爆炸性,消耗性的生活方式,它能够让人类充满活力,但是也能够让人类走火入魔。西方的这种生产是以损害“落后的”大多数人和浪费不可替代性资源为代价的。工业化国家在这条路上你追我赶,如果不调转方向,早晚有一天会陷入灾难的深渊。要避免这种命运,人类就必须在西方之外,寻找新的替代点。

 

人类未来的出路到底在哪里?斯宾格勒认为,西方的没落是历史的必然,是人类无法主宰的。但是汤因比却认为人有自由意志,可以求得一条自我救赎的路。他指出了两种可能性的选择,一种选择是中国文明,另外一种是所谓的高级宗教。


西方各国不可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只能靠一种外在文明帮助它,而中国文明的温和与西方文明的活力相结合,则有可能酝酿出一条合理的路。这条路既可以保持原有的活力,又可以削弱原来的冲力,是帮助人们摆脱困境的一种较好的选择。汤因比认同中国,并不是希望以中国文明替代西方文明,而是希望由中国文明帮助西方文明。

    

所以在这个角度来看,今天读汤因比的书依旧具有现实意义。



摄影 | 徐英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081号


鄂ICP备150217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