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智慧分享 > 经心读书会 经心读书会
【经心读书会】2018年7月:知行合一的智慧:郭齐勇教授导读《王阳明大传》


第35场经心读书会

郭齐勇 导读《王阳明大传》






7月21日下午,经心书院讲堂座无虚席,120余位读书人慕名而来,共同聆听武汉大学教授、博导,经心书院山长郭齐勇老师导读冈田武彦先生三卷本著作《王阳明大传》,现场气氛与日同盛。


△行四拜礼


正式开讲前,郭老师带领大家怀着庄重之心在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像前,行“四拜礼”,以表达对古圣先贤的敬意,亲身实践古代礼仪。


礼毕后,郭老师首先回忆了在日本拜会冈田武彦先生时的情景,冈田先生赠予郭老师写有“崇物”二字的字幅,他认为万物都有某种精神性,即物有物格。冈田先生强调“兀坐”,因兀坐使人洒落,心物一体。随后郭老师结合冈田先生晚年心血之作《王阳明大传》,梳理出本次导读的要点,从王阳明的人生经历、思想智慧、阳明学的现代意义等方面作了详细分享。





01  王阳明的人生经历



空白

在浙江余姚的王阳明故居寿山堂正门,悬挂着一块“真三不朽”的匾额。立德、立功、立言,是古今志士仁人追求的人格境界和人生目标。阳明先生虽然只度过了57岁短暂的一生,但在这三方面都做到了极致。




阳明先生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余姚县,其父为南京礼部尚书王华。少时沉迷于“五溺”,即任侠、骑射、辞章、神仙、佛氏。28岁中进士,因批评朝廷,为戴铣鸣冤而入狱,后被贬谪到贵州龙场,并在这里悟出了“心即理”的思想,提出“知行合一”说。39岁出任庐陵知县,历经南赣巡抚、南京兵部尚书等职。在此期间,他先平定南方叛乱,48岁时又平定了宁王宸濠之乱,立下大功。但由于佞臣挑唆,王阳明不仅未受到奖赏,反而遭到毁谤和诬陷,49岁时创立“致良知”说,终成一代大儒。


其门人将其语录与书信辑录而成《传习录》,影响深远,历朝历代文人学者常读常新,同时远播海外。《传习录》成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儒学的一把钥匙,更成为反照我们内在心灵的一面镜子,帮无数人挺立起人生价值和信念。



02  王阳明的思想智慧



空白

阳明的一生,实际上是围绕讲学和社会教化为中心而展开的。那么,他的思想要旨是什么呢?




心即理。这是阳明心学的根本观点。“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天下宁有心外之性,宁有性外之理乎?宁有理外之心乎?”心,就是天性,就是天理,就是天赋予人的善性,可以称之为“本心”。既然心即是理,人可以在道德实践中将心之理赋予行为和事物,因此也就无需求理于外。



朱子认为“性”和“理”都是形而上的东西,具体的事物是形而下的,所以他主张向外求理的修养工夫。但阳明则打通了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和形而上的天理以及形而下的万事万物之间的关系。三者统一在“本心”中。因此他主张直接在本心上做工夫,去掉人欲之私,不断彰显本心所蕴藏的天理的光明

△认真做笔记的读书人们


知行合一。从《传习录》看,阳明在论及知行关系时,有一个反复申明的观点,叫“知行本体,原来如此”。“知行本体”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知和行互相联系、互相包含、本来一体。二是“知行本体”就是指良知良能,是指无需经过后天学习、先天具有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能力,实际上也就是本心。


知行之所以能合一,就是在于人自身就有“知行本体”。一方面,“心即理”表明此“知行本体”自身即为立法原则,赋予了事物以道德秩序与准则;另一方面,“良知良能”表明此“知行本体”本身还是道德认知原则与践履原则,“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阳明强调,不能让本体“被私欲割断”,也就是要摆脱物欲私欲的缠绕,收拾身心,发明“知行本体”,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他深深体会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要防患于未然


阳明完全是从道德出发来讨论知行功夫的,所以在他看来,知必须表现为行,能知必能行。在知的过程中要保持“真切笃实”,在行的过程中要保持“明觉精察”,知不离行,行不离知,且知且行,即知即行,这样的知才是真知,这样的行才是真行。这是知行合一的工夫论含义。


我们今天讲的“知行合一”,已不是道德范畴、意义上的,而是社会实践意义上的,这是我们与王阳明的根本不同。


△老师讲的,都记下啦~


致良知。阳明在去世前曾说:“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也就是说,“致良知”是阳明一生思想的总结。所谓良知,就是指人不依赖于环境、教育而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


在阳明看来,良知是一个贯通天人的概念。性是天性,理是天理,心之本体是本心,也就是良知。三者之间是对等的关系,所以宇宙间最根本的秩序也就是“天理”,天对人的本质性规定也就是“天性”,以及人的道德本质和主宰也就是“本心”,三者完全贯通,本心或良知于是直接成为天理的具体表现和生发之源。


其次,阳明所讲的良知,又指“随时知是知非”的道德认知与判断能力,是一个贯通体用的概念。这在《传习录》中有多处体现。良知会自动呈现于心并为主体所觉知,就是人的至善本性在是非知觉中的当下朗现。这种是非知觉里面,必然蕴含着应当如何的道德原则,以及道德选择的方向。这个原则就是天理,依据天理进行道德判断,甚至产生意向性活动,就是道德实践。

△读书人与老师互动


阳明将良知视作是天地之心、宇宙之心。良知赋予了天地鬼神万物以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人有了良知,就可以和天地宇宙汇通,可以充当宇宙天地之心,从而肩负起协理宇宙天地万物的责任。正因为良知如此重要,所以阳明断定:“‘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阳明唤醒我们的良知。我们不是精神弃儿,一定要挺立内在的良知,同时必须将良知之所知贯彻落实到日常的道德践履中。



03 阳明学的现代意义



空白

阳明学的现代意义,其实是由阳明学本身的特质决定的。


阳明学本身就是自由活泼、积极主动的,极具创造性。它的第一个根本特点,就是强调人的道德主体性,即道德自由。阳明学告诉我们,良知是心之本体,知行的本体。人是有良知的,人应该不断地发明良知、实践良知,振起人的精神生命。“致良知”是学问修养的灵魂与第一原则!他告诉了我们一条道德人格的上升通道,彰显了人性本来的光辉,强调人性的光辉不仅要照亮我们自身,甚至还要照亮他人。人不应该向下沉沦,不能为物欲所遮蔽,不能陷入异化之中而否定自我的人性。这一点,可以唤醒现代人冷漠的、功利的、庸俗化的心灵,反抗当下社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拯救当下的生态危机、信仰危机、道德伦理危机。


△读书人与老师互动

阳明学的第二个特点,是知行合一。阳明强调真知真行,做不到是因为还没能理会得透,理会透了自然做得到。我们要在日用伦常之间,在礼乐刑政之间,将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发用出来,用来敬老爱亲、修身齐家、尽伦尽职、为政理事。这一点,可以赋予今人实践道德、完善自我的勇气。

△读书会现场座无虚席



阳明先生是一位真正了不起的大师,《传习录》是一本意涵极其丰富的著作,阳明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阳明及阳明心学,四百年来影响深远,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阳明的学贵自得,事上磨练,推崇《大学》古本,强调“诚意”的重要,都需我们琢磨。要想真正了解阳明,了解阳明学,最好的办法,无过于大家一起来读阳明的书。


ps.郭老师为读书人推荐了如下书单:


推荐书单


  1. 张祥浩:《王守仁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 ﹝日﹞冈田武彦著,钱明审校,杨田等译:《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重庆出版社2015年版。

  3. 董平:《王阳明的生活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 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 杨国荣:《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三联书店1997年版。

  6. ﹝美﹞杜维明:《青年王阳明:行动中的儒家思想》,三联书店2013年版。

  7. ﹝加﹞秦家懿:《王阳明》,三联书店2011年版。

  8. 钱穆:《阳明学述要》,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

  9. ﹝美﹞陈荣捷:《〈传习录〉详注集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读书会后,大家纷纷请郭老师在新书《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上签字留念


摄影 | 徐英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081号


鄂ICP备150217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