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智慧分享 > 经心读书会 经心读书会
【经心读书会】2017年10月:红楼一梦犹悲切,富贵从来盛时灭

红楼一梦犹悲切,富贵从来盛时灭 | 经心读书会第27场

第27场经心读书会

叶观澜 导读红楼梦

10月15日,第27场经心读书会如期而至。桂香满院,书香盈室。此刻的经心书院,群英雅集。传统文化学者、作家叶观澜老师与数十位经心读书人再续前缘,一起赏析《红楼梦》。

开篇伊始,叶观澜老师即以昨日亲制的一阙隽永的词章《青玉案·品读红楼》,为本场读书会的导读定下了情感的基调:悲剧性。


红楼一梦犹悲切,泪和血,痴情绝。所谓良缘都是孽。潇湘情冷,蘅芜心热。空念公子诀。


明月总在圆时缺。富贵从来盛时灭。渡影寒塘诗亦哲。豪门多少,生离死别。白发清如雪。


     

叶观澜老师的部分收藏(点击可看大图)



悲剧是

永恒的沉思



空白

观澜老师说,红楼一书,兼具哲学的思辨性、文学的艺术性、现实的批判性、思想的启蒙性、人性的复杂性、感情的微妙性、内涵的丰富性、故事的悲剧性,堪称文学殿堂中的圣典,其中又尤以悲剧性为研读之要。


哲学的思辨性。曹雪芹以道佛两家哲学为发轫,对现实人生中富贵深情发出了追问:究竟这世间有无永恒的存在?一首好了歌,随着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的不时出现,而格外发人深思:纵有千年铁门槛,终归一个土馒头。大梦醒来,富贵的没了,痴情的分了.....到撒手时,捏得再紧的拳头自然都松开了。所以甄士隐终于觉悟了,柳湘莲也明白了.....最后开悟的是贾宝玉。眼前一切,过眼烟云,苦乐之情,皆是刹那。(亲爱的读者,您明白了吗?今后一切执着,都要学会放下哦。)

 

文学的艺术性。《红楼梦》的艺术性,既体现在复杂精巧的结构设计中,也反映在微小的细节表达上。从结构方面来看,近千个人物,繁复的情节,如何有效地组织,对小说的作者而言,便是个头疼的大问题。但曹公以毛衣编织法,千丝万缕,穿插隐伏,最终丝丝入扣,花样繁多,呈现出多幕剧的小说结构,并以“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高超技巧,征服了许多文学评论家。从细节方面来看,红楼梦刻画人物性格,往往通过与这一人物有关的事物来入手表现。譬如探春以性格爽朗、大气著称,所以探春闺房名叫秋爽斋,并赋予其四大特点:空间开阔、用具大方、陈设名贵、器物多文。如此一来,巧妙地反衬出探春精明爽阔,讲究主子势派,同时充满书卷气息(第四十回)。这就使人不难理解探春为何既有王熙凤的爽朗而却没有她那么泼辣,书卷气在起作用。

 

思想的启蒙性。贾府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礼法社会,贵族、平民和奴隶,上下之份,一毫也错不得。但曹雪芹,偏偏将宝玉写得行为荒诞,完全不循礼法,成日在丫鬟堆里里厮混,没上没下,与贴身小厮茗烟也是没大没小。曹雪芹真实用意,就是赋予宝玉,一个封建礼法的叛逆者形象,从而寄托着他自己的人生理想:人人关系平等。作者身为十八世纪的人,却做着二十世纪人的梦,只有伟大的思想启蒙者,才会如此。

人性的复杂性。曹雪芹笔下的人物都是多面的。现实生活中,每件事都有正面效果和负面影响,每个人都有两面性,有的人人前和颜悦色,人后青面獠牙。而红楼梦的人物塑造,恰恰符合现实生活中的常态,因而格外显得真切可信。湘云心直口快,全无城府,说话从不顾忌会不会得罪人;晴雯行得正,坐得直,然而容不得半点瑕疵,拿住不争气的就往死里整;黛玉心思细腻,未免多愁善感,哀伤过度;宝钗处事冷静,未免令人觉得冷漠。

 

感情的微妙性。情到浓时误会多,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感情,历经反复猜疑与误会,宝玉不得不反复解释认错。直到后来史湘云说宝玉应该多学学仕途经济,宝玉不乐意了,袭人就说上次宝钗姑娘也说了这话,宝玉起身就走了,还说幸好是宝姑娘,要是林姑娘就更不得了,宝玉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而正好走到窗外的林黛玉听到这句话,又喜又惊,心想不愧我拿他当知己。从此以后两个人感情就很稳定了。(第三十二回)

 

内涵的丰富性。《红楼梦》是社会百科书,文化大观园,几乎涉及到传统社会的所有方面,比如说官场政治、贫富差距、家庭教育、财政问题、江湖市井、婚姻制度等等都有。以官场政治为例,从贾雨村官僚生涯的开始与没落,恰好演绎了封建专制制度下,一个人从清贫书生到贪腐官僚的沉浮规律。正如我们吉林省反贪局姜德志局长所言:中国很多贪污腐败的官员都有共性,即:都有一个苦难的童年,都有一个奋斗的青年,都有一个上升的中年,都有一个悲惨的晚年。

故事的悲剧性。喜剧是片刻的欢愉,悲剧是永恒的沉思,一部《红楼梦》,饱含着人生悲剧、爱情悲剧、婚姻悲剧、妇女悲剧、家庭悲剧。那么多悲剧,我们读者不免要追问:这一切到底是谁造成的?哦!原来归根到是当时的封建礼法制度。看完全书,对于读者而言,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很自然的事。而这正是曹雪芹先生这部伟大文学作品的宏大主旨所在。




似荒唐实伟大的

人生之梦



空白

对于宝玉,曹雪芹先生显然有所寄寓。可以说宝玉的精神世界,实际就是曹雪芹自己精神世界的一种投射。那么,通过这部经典,曹雪芹旨在呈现给我们读者一个怎样的精神世界呢?


书中开篇,先生便以神话故事,已经作了隐晦的交代。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练成顽石36501块。娲皇氏只用了36500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山下……此石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在这个故事中,曹雪芹先生自比顽石,将自己的精神世界巧妙地附会在宝玉身上,做起了看似荒唐实则伟大的人生之梦。这个梦是什么呢?那就是宝玉精神世界最本质的所在:


第一、人生道路自主;

第二、爱情婚姻自由;

第三、妇女权利解放;

第四、人际关系平等;

第五、精神生活高洁。 

    

  

放在18世纪中叶社会制度环境中去看,曹公以梦寓志,寄于宝玉,以这样的精神世界,可以说是离经叛道、惊世骇俗。他知道,直言则必被当时专制体制所不容,曲笔则恐后世一般读者不能解,故而著书之时,费尽心机,真真假假,将宝玉的精神世界,演绎得极其隐晦,蒙骗封建朝廷。因为掩藏太深,唯恐读者不解,所以开篇曹公不惜冒险自剖:


“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方使阅者了然不惑。” 


曹公这个梦,做在十八世纪的中国,显然实现不了,所以宝玉最终以出家的方式表示对现实地无奈转而绝决的逃离,反衬出他对精神世界固有理想的终极坚持。 


宝玉叛逆式的存在,正是这部经典划时代意义之所在。


花间梦落痴人晓,一部奇书道不完。《红楼梦》导读虽已告一段落,但这部伟大的文学经典,依旧说不尽,道不完,留待每一位有心人继续品读……


经心书院

介绍


经心书院为同治八年(1869年)晚清名臣张之洞在武昌所创办的著名书院,是湖北省重要历史文脉。今由一群有使命感的企业家众筹复建,旨在“文化传承、智慧分享、孵化创新”。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081号


鄂ICP备150217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