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文化传承 > 经心大讲堂 经心大讲堂
【经心大讲堂】第一讲:山长郭齐勇《儒家文化与企业家精神》;国务院参事室国学中心主任朱翔非《孝道在我》

《孝道在我》

 




 

朱翔非:
经心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参事室国学研究与交流中心学术研究处主任

 

什么是中华孝道

 

冰心老人、巴金先生,这两位世纪老人都受到违反孝道的教育。这两位老人是受谁的教育?可以追溯到清末的吴虞。清末成都吴虞因反对传统孝道而作为高级知识分子进京,得到胡适先生的支持而任教于北京大学。当时,反对孝道的,不只是吴虞,但以他为代表。吴虞于49年去世。49年,中国的力量就是非孝的力量。虽然也有人说孝道重要,但是总的来说,一边倒,孝道不重要。

 

孝道的根本之处在于信仰

 

父母二人加孩子构成了信仰。可是,父母懂得那些信仰的东西吗?这是个问题。有懂也都不懂。这个时候必须要有儒家出来。

 

解读《孝经》

 

《孝经》里面第一句重要的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一句话,放在那里,实现的是人的神圣性。人对以往的事情要有一个交代。孝道像日月一样是永恒的,每个人对子女要慈爱,对父母要孝顺,这是本性的自然流露。还有一句:“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如果我们脱离孝道谈道德,那就必定谈不成。养成孝道的环境,最早是家庭环境。再有一句:“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这是培养中国人不屈的人格。从古代走到现代,不屈不易。《孝经》蕴藏非常深的道理。还有一句话:“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理。”爱其亲是第一位的。

 

孝道是为了自己

 

孝道,人们今天已经不知道是什么回事了。从我们这代人开始有孝,使几千年的经典再次回来,最主要的是回到它的信仰。信仰,是从我们的父亲,再往上,一代一代的,把我们的家庭用孝道立起来。没有这个,中国人就倒塌了。

 

知识链接

 

【吴虞】(1872-1949),四川新繁龙桥乡人。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任四川《醒群报》主笔,鼓吹新学。1910年任成都府立中学国文教员,不久到北京大学任教,并在《新青年》上发表《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说孝》等文,猛烈抨击旧礼教和儒家学说,在“五四”时期影响较大。胡适称他为“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四川只手打到孔家店的老英雄”。
【《孝经》】儒家十三经之一。相传孔子所作,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该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儒家文化与企业家精神》

 

 

郭齐勇:
经心书院名誉山长、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

 


 

儒家文化与企业家的精神

 

现代化的工作伦理、商业伦理、企业伦理的建设,是我们当下迫在眉睫的任务。人不能没有精、气、神。精、气、神,整合起来才是一个人。
三不朽。春秋时期鲁国叔孙豹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什么叫不朽呢?中国人看重的精神还是有德性、有德养、有德行。《大学》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文化传承系统有三件事最重要,它是递进关系,第一件是彰明天赋予我们每个人的德性;第二件是亲和百姓;第三是达到一种至善的,尽善尽美的境界。其总目的是要建构良好的政治与文化的环境,由内推到外,最终达到“至善”的境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内容丰富,以“修身”为关键。

 

市场经济离不开公共道德秩序和个体人的道德自律与教养,离不开一定的商业道德。这是文明积淀下来的、不言而喻的背景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润滑剂。徽商晋商等在商业活动中遵守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的思想道德,使他们得益不浅。诚实不欺、公平守信是儒家的传统思想,许多徽商把它变成了自己的道德伦理观念与经营原则。荣德生先生、宋裴卿先生等沪津实业巨擘把儒家精神融进经营原则。以自我管理为中心,调动人的积极性,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形成公司群体的企业精神,从而达到全系统管理的做法,曾使他们获得极大的成功。

 

孔子的管理哲学

 

一、主张德政,强调导德齐礼, 启发耻德

二、提倡中正平和的治政理念及其制度化与执行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这是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定要有制度并公开。另一方面,制度是靠人,靠一个团队来执行并落实的:“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芦也。”

三、强调名实、权责相符,以及管理的层次性与秩序性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四、主张“举贤才”,提拔、重用德才兼备的人士,使之德、位、禄、用相称
管理者对各种人才、各级员工,使得人人的德、位、禄、用相称,使之各遂其性,各显其能,是儒家治平天下的一条重要原则。

五、倡导五种美政,提升管理者的境界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生财有大道。……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儒家的管理之道

 

一、“万物一体”“三材之道”的整体系统观念

二、“变动不居”“生生不已”的变通、创生之道
《周易》的管理智慧,即把自强不息、生生不已的主体精神和效法天地的自然之道结合起来。开与合、守常与应变、原则性与灵活性、创造性与继承性(创业与守成)的辩证统合,即是企业管理的一种高级的智慧和艺术。 “变”的原则,在阴与阳、否与泰、剥与复、损与益、革与鼎、既济与未济之间,寻找因条件变化而不断求变的契机。由是而提出了因时、因地、因物、因位制宜的要求。

三、“和而不同”“执两用中”的整体和谐、动态平衡方略
“和”的原则。中国哲学关于天、地、人、我之间的“和谐”思想、“宽容”思想,为人类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和人文环境的生态平衡提供了睿智。
“中”的原则。“无过无不及”。对“过”与“不及”之两端持守动态统一,使各种力量与利益参和调济、相互补充,在大小、刚柔、强弱、周疏、疾徐、高下、迟速、动静之际保持弹性,具有一种节奏感,实在是一门高超的管理美学。

四、“仁爱忠恕”“敬业乐群”的价值理念
“敬”的原则。忠于职守、团队精神、勤奋严谨、真正的主人翁态度和责任感,作为企业伦理或工作伦理的建设,无疑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首要前提。
“群”的原则。东亚现代化的一条成功经验是凭藉传统文化资源,调整劳与资、民与官、私与公、个体或家族企业权益与政府的行政工程、个人主义动力与团队精神祈向和孝忠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
“无”的智慧。企业精神、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风格、企业凝聚力渗透到企业管理有形有用的各个方面,正所谓“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管理不仅仅提供结构、计划、规章、控制、分工的原则,更重要的是概念、价值、信仰、氛围、文化。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信念与凝聚力,使员工自觉地为企业目标奋斗,在员工中代代相传。这是决定企业成败、兴衰的根本。把人作为企业******的资产或真正的资源。人才是决定事业、企业成败的关键,事业、企业竞争就是人的竞争,而管理就是充分调动人的因素,充分开发人的资源,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

 

儒、释、道的智慧,根本上是养育心性、陶冶情操、调节心理、培植情熵、升华意境的人生哲理与人生智慧,有深长久远的价值。
可大可久。事业做大做强,长久发展,要靠一代代高品位的人,有教养的人,有境界的人,靠企业的价值理念、人文精神!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081号


鄂ICP备15021727号-1